人民日報、新華網、學習強國等主流媒體轉載我院馬斌教授撰寫文章《張謇的教育家情懷及其時代價值》

發布者:伟德bevictor中文版發布時間:2024-09-25浏覽次數:47


9月23日,《南通日報》刊登了我院馬斌教授撰寫的文章《張謇的教育家情懷及其時代價值》。随後,人民日報、新華網、學習強國等主流媒體紛紛予以轉載,使得改文章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的擴大。下面是文章全文。

張謇是我國近現代史上優秀的愛國實業家,在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探索實踐中興辦實業以改善民生,體現出強烈的企業家精神,被習近平總書記贊譽為愛國企業家的典範、民族企業家的先賢和民營企業家的楷模。同時,張謇還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秉持“父教育而母實業”理念,先後親自創辦和支持、贊助創辦了400多所各級各類學校,在南通建立起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從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到社會教育頗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張謇的教育家情懷與他的企業家精神一樣,在新時代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和啟迪意義。

張謇堪稱近代偉大的教育家

張謇不僅有着辦學立校的壯闊實踐及其自成系統的一系列教育事業,而且對教育有着清晰、深刻的認知與思想。

張謇興辦教育的實踐是生動的。1895年,張謇在通呂運河邊的野渡口唐閘籌建大生紗廠,經過四年的艱難籌措,1899年四月,大生紗廠終于迎來開機投産的重要時刻。有了大生紗廠的巨額利潤作基礎,張謇開始考慮創辦新式學校。他有着整體、系統、全面的規劃,先從師範教育入手,次第興辦小學、中學和大學以及職業教育、社會教育等,在南通構建了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形成了銜接有序、相輔相成、實用适用的鮮明特色。小學教育星羅棋布。在張謇多方籌措和艱苦努力下,1912年至1920年,每年平均增加初等小學24所。至1922年,初等小學數量已達350所。實業教育聚焦民生。張謇創辦的職業教育極具自身特色,講究與南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既興辦了政法、巡警、蠶桑、保姆、女工、鍍鎳等傳習所,又附設測繪、土木、蠶桑、銀行科等,更創建了紡校、農校、商校、醫校、河海、伶工學社等專門學校。南通職業教育在當時的全國具有極大的示範作用及影響力。社會教育以文化人。張謇不僅注重學校教育,而且格外重視通俗生動、潛移默化的社會教育。建立博物苑和圖書館,創建伶工學社和更俗劇場,重視公園建設,建造公共體育運動場,全縣中等以上學校每隔一年在公共體育場聯合舉辦一次運動會,以倡導全民健身的良好風尚。

張謇興辦教育的思想是豐富的。張謇是我國近代史上新式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既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也是對早期教育現代化進行深刻考量的思想者。一是以生計為先的辦學宗旨。張謇提出辦學的根本任務在百姓生計,辦學校教育不為别的,是為了解決國民的生計問題。“以生計為先”是張謇的教育思想和情懷裡最為深沉的因子,是他舉辦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以啟智強國為目标的辦學旨趣。張謇以強國富民、開啟民智作為辦學目的之一。因為隻有開啟民智、官智、士智,才能提升全體國民的素質及其愛國強國的激情。三是以适應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為訴求的辦學理念。辦何種類型、何種層次和何種規模、何種期限的教育,都應以适應、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為依據。四是以實踐為主要的教學範式。張謇講究學以緻用,注重學生的實地實踐,他強調要注重實地練習,以增強切實應用的知識和技能,在真實的工作情境和實際操作中學到真本領。五是堅持以德智體全面發展、德育為先的教育方針。學校教育應該使學生成為道德、學術等方面的人才。

張謇教育家情懷的内涵

張謇的教育家情懷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啟智強國的情愫。張謇認為,教育是開啟民智的鑰匙,也是民衆愛國的基礎。張謇解釋他投身實業和教育的緣由所在,“下走本是寒素,向于工商實業未嘗學問,但以中國國勢日弱,外侮日加,寸心不死,投身實業界中,稍盡心力,冀得溝通商學兩界,借立中國真實自強之基礎。”二是崇德尚文的品質。張謇所辦教育,講究對學生的德行培養。無論是在開學典禮上講話、畢業儀式上緻辭,還是相關公文、函電,他都申明德行教育的極端重要性。他深知以文化人、以智啟民、以文潤城、以學強國的道理,所以大力興辦衆多教育、文化事業。三是務實創新的風骨。張謇在辦學立教過程中,總是從南通地方的實際情況出發,穩紮穩打,講究針對性、适用性、實效性,而且善于在探索中求變創新。四是堅韌不拔的毅力。在清末民初,南通百姓不僅物質生活艱苦,精神生活也貧乏,在這樣的環境裡創辦教育,是非常艱難的。張謇不懼艱難,把“當以勞死”作為人生座右銘。五是匠心求精的态度。辦實業如此,建學校、辦教育更是如此。張謇對學生提出做人做事的要求,在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注重獎懲分明。六是取人之長的胸襟。張謇辦教育除了勇于開拓創新以外,還向先進虛心學習。七是愛生如子的仁心。張謇從推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提升國民素質、培養急需人才的角度出發,親手創辦衆多學校,對廣大青少年學生寄予厚望。既有溫情叮囑、殷切期望,又有方法指導、細節指點,還有嚴格要求,充分體現了張謇的宅心仁厚、嚴慈有度。

張謇教育家情懷的當代價值

張謇教育家情懷是喚醒民衆覺悟的知識和智慧之燈,也是激發百姓家國情懷、振奮精神的燃情之燈。他在教育事業方面的創造及其留存,都是極其珍貴的。把傳統教育思想的文化傳統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實踐中傳承、發展和創新,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兩個結合”的科學方法論。

首先,弘揚張謇教育家情懷,有利于加深理解新時代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概念及其豐富内涵。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教師節緻全國優秀教師代表的信中,首次提出了新時代中國“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概念,并且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六個方面對新時代教育家精神進行了深刻而精辟的闡述。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繼承發展,也是對我國一代又一代教育家、傑出教育工作者和優秀教師在長期教書育人和辦學實踐中,所形成的價值理念、崇高品質、敬業态度和愛生情懷的高度凝練,既滲透了我國教育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彰顯了新的時代氣息。新時代中國教育家精神與傳統教育家精神雖然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但發展軌迹具有一脈相承性,在價值理念上具有高度一緻性,共同彰顯了愛國強國的厚重底色、立德樹人的鮮明标識、笃行創新的寶貴精髓。把握張謇教育家情懷的曆史淵源及其内容,對于全面深刻理解新時代教育家精神的本質和要義、底色和特征,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弘揚張謇教育家情懷,有利于錨定培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者和勞動者的根本目标。張謇教育家情懷的根本旨趣和意蘊,在于為國啟智、為國育才。今天的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呼喚英才輩出,發揮聰明才智,描繪更美好的幸福生活藍圖。這是新時代教育家的責任和義務。所以,廣大教育工作者要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牢固樹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曆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弘揚張謇教育家情懷,有利于增強争當新時代教育家和“大先生”的自覺性。廣大教師是教書育人根本任務的執行者,是教育家精神的踐行者、體現者、弘揚者和繼往開來的發展者、創新者,教育家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隊伍中的佼佼者,也是引領他們職業成長和事業發展的旗幟。因此,要激發廣大教師學習張謇等教育家的精神品格,在生動熱烈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堅定獻身教育的理想信念、增強教書育人的人格力量、形成純淨高尚的靈魂世界、凝聚傳道授業的非凡智慧、提升精深治學的過硬本領,努力使自己成長為“大先生”、好老師。

弘揚張謇教育家情懷,有利于推進中國教育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張謇作為著名實業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會活動家,将很多精力放在各級各類學校的創辦上,其目的就在于通過精心培養各級各類實用适用人才,推進南通地方自治。他的思想主張和實踐就是中國教育之強及其早期現代化的最早呐喊和生動鋪陳。讓我們繼承張謇追求教育強國和現代化的奮鬥精神,從而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高質量發展、培育高素質建設人才而奮鬥。

文章來源:南通日報


Baidu
sogou